南怀瑾最喜欢一句话 南怀瑾:什么才是真正的修行
推荐答案
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十分喜欢王维这一句诗,南怀瑾称此为千古良句:行到水穷处,坐看云起时。
诗文出自王维诗篇《终南别业》,两句诗的意思是这样的。当你漫步到水的尽头时,无路可走时,不妨就此席地而坐,仰望天空云卷云舒,也是别有一番滋味。
所以等你觉得自己身处在一个空间的时候,不妨停下来抬头看一看身边的人和事,你会有别样的心境。
“无所谓好与不好,人生一场虚空大梦,韶华白首,不过转瞬,唯有天道恒在,往复循环,不曾更改。”
人生都是循环往复的,当你现在处于低谷的阶段时,总有下一个高潮向你走来,不要轻言放弃。
其他回答
南怀瑾:什么才是真正的修行南怀瑾:什么才是真正的修行?
南怀瑾语录:"只修祖性不修丹,万劫阴灵难入圣",学佛的人只高谈理论,对于生命根源没有掌握住,经一万劫也修不到圣人的境界。不论怎么说,有一个基本原则,就是想成仙要修无数功德,无数善行才行。
南怀瑾大师认为,其实,我们整天在这里打坐、念经。求佛、求福报、求智慧,不也是悭贪吗?绝对的悭贪。但是,真正学佛在哪里学?不在你那些形式主义。也不在于你摆出一副俨然学佛修道的样子。功德是在行上来的,不是在打坐;打坐本来在享受嘛。两腿一盘,眼睛一闭,万事不管,天地间还有什么比这个更享受?这是绝对的自私自利。
南怀瑾说:有一次,一位在乡村担任多年警察的人来看我,谈到执行勤务的苦处,他便说:"老师啊!我很想提早退休,能在你身边做事,随便打扫清洁,端茶送饭都可以。"我说:"你是一个诚实君子,多担待一些烦恼苦痛,为地方社会老百姓做点好事,才是真修行,才是真学问。"
真正的修行,最后就是一个路子:行愿。
什么叫行愿?就是修正自己的心理行为。
我们的思想,起心动念是没有发出来的行为,一切的行动则是思想的发挥。我们想求得空,这是在追寻一个形而上的问题,追寻能够发生思想的根源。在行为上、思想上真正做到了空,几乎是不可能的。假定有人做到思想完全空,变成无知了,那又何必修道呢?所以空的道理不是这样。
大家坐起来拼命在求空,基本上有一个最大的错误,对于空性的理,根本没有认清楚。
我们做功夫、打坐为什么不能进步呢?大家一定以为是方法不对,拼命找明师求方法,不是的!不要受自己的骗。功夫为什么不能进步?为什么不能得定?是因为心行没有转。心理行为一点都没有改变的话,功夫是不会进步的,见地也不会圆满。这在中国文化上,不论是儒家、道家,说法都是一致的,都是同一个论调。
学佛的人有一个基本的毛病,大家要反省。首先,因为学佛,先看空这个人世间,所以先求出离,跳出来不管。因为跳出来不管,慈悲就做不到。我们口口声声谈慈悲,自己检查心理看看,慈悲做到多少啊?这是个非常非常严重的问题。第二,贪瞋痴慢疑,我们又消除了多少?比如有一个例子,我们大家修行越修得好,脾气越大为什么?你打坐坐得正舒服,有人来吵你,你还不气啊?这种心理作用是不是跟慈悲相反呢?
《集法句》中云:"虽作微小恶,后世招大怖,能有大损失,如毒人腹中;虽作小福业,后世感大乐,能成大义利,如谷实成熟。"由此我们应知微细的善恶业,如影随形,将会生出广大的苦乐。南怀瑾告诫弟子们对于微小的善业也应励力行持,勿以善小而不为;对于微小的恶业,也应励力断除,勿以恶小而为之。
王居士是个非常虔诚的信士,只要有空就往禅寺跑,或者帮园头师种菜浇水,或者帮典座师劈柴煮饭,总是忙个不停。如果碰到无名禅师对信徒说法,他便会聚精会神地用心听讲。
有一次,王居士在禅堂外望着学僧眼观鼻,鼻观心的坐禅姿态,不禁长长地叹了一口气。
这叹息刚巧被从一旁经过的无名禅师听到,禅师问道:"你为什么叹气呢?"
王居士又深深叹了一口气。
无名禅师不解,问道:"平常你虔诚为寺里帮忙,听佛法也非常用心,可以说身、口、意都在法海里泛游,为什么要叹气呢?"
王居士答道:"不瞒禅师,我的烦恼是因为我听不懂佛法。禅师您对学僧们开示的佛法,如'祖师西来意'、'狗子有佛性否'、'即心即佛'、'如何是宗门中事'、'如何是佛'、'如何是本来面目'、'道在何处'等等,我都听不懂,就好像雾里看花,不知所云。禅师,为什么我这么用心听讲,还是听不懂呢?"
无名禅师道:"以前德山禅师见学僧入门便棒,临济禅师见学僧人门便喝,雪峰禅师见学僧人门便道是什么,睦州禅师见学僧入门便道现成公案放汝三十棒。历代祖师大德有的尽其一生参究一个公案尚不能开悟,可见学禅必须要用心去参,而不是只听就可以的。"
王居士仍不解地问道:"如何去参呢?"
无名禅师道:"就先参这个'听不懂'!"
不管懂还是不懂,都应该是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。
南怀瑾先生深懂佛法,他明白世人学佛,很多人都是一种"趋之若鹜"的想法,而并非真想学佛。而且许多人并未真正了解佛法,所以他建议:与其呆坐如木,不如在现实生活中多做实实在在的善事,这就是于无佛中求佛!
什么是修行人?是永远严格检查自己的人。随时检查自己的心行思想,随时在检查自己行为的人,才是修行人。所以不要认为有个方法,有个气功,什么三脉七轮啊,或念个咒子啊,然后一天到晚神经兮兮的,那是不相干的。我们看到多少学佛学道的人,很多精神不正常,为什么染污了?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不正常呢?因为没有严格地在修行。换句话说,没有严格地反省自己,检查自己。
所以,如果大家在心行、行愿方面没有动摇,不要谈四禅八定,更不要想谈证果。
别以为腿能盘一个钟头就能升上什么天;一个半钟头又能升上什么天,没这回事。腿是靠不住的,修"行",修的是心理行为,不是修腿。
所以我们学佛打坐都是坐在那里偷盗,而在同一时间中,社会上那么多人却为我们在忙碌。所以佛家有一句话很了不起,就是早晚课诵的一句话: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涂苦,这就是行愿的愿,每天都提醒我们做功德。我们学佛的人都要随时随地检查自己,每天要上报四重恩,这四种恩都是我们所欠的:佛恩、父母恩、国家恩、众生恩。
一日一心得
"点滴功勋岂自然",有为功德要慢慢一点一点做,今天做一点好事,每天做一点好事,累积起来,等于人独资盖一个庙子。一切佛菩萨不离人间,不离六道轮回的任何一道。观世音菩萨的踪迹,你不一定要到寺庙中求,不一定要到南海去找,说不定你在街上遇到一个最穷苦、最可怜的人,那个就是,只是你有眼无珠,不认识而已;如果此时你行一些慈悲,做一点布施,那便得大利益了。或者一个你看了最不顺眼、最讨厌的人,也可能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;甚至可以说每个人家中都有一尊观世音菩萨,或许是你太太,或许是你先生,或许是你爸爸,或许是你妈妈。
南怀瑾: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修行
作者丨赵文静 张思梦
人物简介:
南怀瑾(1918年3月18日—2012年9月29日),中国当代诗文学家、佛学家、教育家、中国古代文化传播者、学者、诗人、武术家、中国文化国学大师。历任台湾政治大学、台湾辅仁大学及中国文化大学教授。因博学广闻而被众多学子尊称为“南师”。他一生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,著述极为丰富,有《论语别裁》、《孟子旁通》、 《原本大学微言》、《老子他说》等三十多种著作,曾被译成英、法、荷、西班牙、葡萄牙、意大利、韩国、罗马尼亚等八种语言,影响了众多中外人士。
星星的光芒即便微弱,在黑夜中却足以给人前进的方向。今年是南怀瑾先生诞辰100周年, 他的人格魅力仍然散发着光芒。南怀瑾先生逝世后,他的音容笑貌和高洁品质仍让许多人不能忘怀。
先生作为国学教育大师,一生致力于儒、释、道三家学问的演绎和归纳,他所学甚广,从玩索有成到潜心修行为法而忘躯圆寂,真正实践了从平凡到高贵的最好人生答卷。正如他所言,“英雄能够征服天下,不能征服自己;圣贤不想征服天下,而征服了自己。”他就像那个无心插柳的幸运儿,一心专注学识,不问名利,却总有名利找上门。
南怀瑾先生早期接受的学校教育并不多,没有什么文凭,他的毕生所学全是靠自行苦修积累。在当时的台湾,想要当教授是必须得有文凭的,但是南怀瑾先生讲课旁征博引,文辞章句信手拈来,校方非常钦佩先生的学问,认为凭借南怀瑾先生的学识完全可以直接给他聘书,但是先生却拒绝了。后来,蒋介石听了南怀瑾先生的一次演讲,当即就在台湾开办一个文学研究机构,想让南怀瑾先生当管事的,先生再一次果断拒绝,私下交底道:“要保持做学问人的风骨”,真是一个风趣的人啊!
学界对南怀瑾先生有这样一句评价——“知君两件关心事,世上苍生架上书。”今日我们另辟蹊径,不谈南怀瑾先生在儒释道的大学问、大研究,就来聊聊先生的关心事:世上苍生与架上书。
南怀瑾先生关于人生阐述为“儒释道合一境界,大度看世界;技在手,能在身,思在脑,从容过生活”。
好一句“大度看世界,从容过生活”,这正是大师的真实写照。南怀瑾先生在金温铁路的修建过程中贡献了很多,可以说金温铁路的建成得有先生很大的一个功劳,但他只是淡淡地表示:“我的意图其实很简单,无非想帮助国家发展起来,尽量为社会,为家乡做点事,使大家受点益。”、“铁路已铺成,心忧意未平。时间须大道,何只羡车行。”南怀瑾先生六年修成百年路之后,掷下此四句,再不过问。
从南怀瑾先生的言语中,可以看出他对苍生的关心。“今日的世界,物质文明发达,在表面上来看,是历史上最幸福的时代;但是人们为了生存的竞争而忙碌,为了战争的毁灭而惶恐,为了欲海的难填而烦恼。在精神上,也可以说是历史上最痛苦的时代。人是莫名其妙的生下来,无可奈何的活着,最后是不知所以然的死掉。”
先生说自己是,“我的一生,八个字:一无所长、一无是处。”真正有学识的人都有着虚怀若谷品质,越是有高资格的人就越是低姿态,如语录中所记,“头等人,有本事,没脾气; 二等人,有本事,有脾气; 末等人,没本事,大脾气。”这先生,显然已完全符合头等人的标准了。
至于“架上书”,南怀瑾先生上了年纪之后,看书渐渐地有些力不从心了,于是他的学生便把书的字印成很大便于他观看学习,书变厚了,他就把它们摆在架子上,站在架子前阅读。先生认为,“读书应该像刷牙、洗脸、洗澡一样是必须的。一天没有一点进步,我就觉得很可耻。我的书桌上有书,墙壁上有书,地上也堆满了书,我的生活中必定是有书的,我是一个非常爱书的人。”
南怀瑾先生不但言传,还身教。一向执着于文人风骨的他,为了便于学生听课,住的地方却是熙攘的闹市,不执着于深山草屋。身体力行地让学生对国学产生兴趣进行启发,对中国传统文学,博大精深的国学进行深入的学习与传承。
学习国学经典,有助于陶冶性情,美化心灵,汲取古人智慧,探寻文化之根,利于我们增强文化自信。继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,是每个国人的责任。这也是近期央视频繁推出各种大型诗词文艺节目的原因,类似《中国诗词大会》、《经典咏流传》等节目,将中国的诗词普及、推广,通过各种生动有趣的形式,创新科技的加持,让中国的传统文化以一种更为人所乐见的方式走进我们大众的生活。
南怀瑾先生二十六岁时,立下弘扬儒释道诸子百家、接续中国文化断层誓愿。南怀瑾先生曾说有一段话,“不自见故明,不自是故彰。不自伐故有功,不自矜故长。”与诸君共勉。
真正的修行不只在山上,也不只在庙里,更需要在社会中。要在修行中生活,在生活中修行。
有的人整天打坐,磕头,拨念珠,修了好多年,可是习气、烦恼依旧,性格、心态依旧、没有任何改变,这不是真正的修行。
你的工作环境也是你的道场,你的坛城。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,都要把你的修行融入到你的工作中,面对境界历事炼性,对人炼心。要尽你的责任和义务,要尽心尽力地做好你所承担的一切,要制心一处,用心去做每一项工作。
把你的服务对象看成为父母众生,一切为他们的利益着想,以真诚心对待每一个众生,关心他们,帮助他们,理解他们,体谅他们,做众生的公仆,全心全意地为他们服务。当你不求任何回报地去给予奉献的时候,这就是你的修行,你会得到无比的快乐。你的事业、你的工作、你的一切都会顺利。不要怕遇到违缘障碍,他可以历炼你的心性,提高你的层次,增长你的智慧。
你的家庭就是净土,就是你的寂静处。要把你的净土打扫的干干净净,布置的清净庄严,要任劳任怨的尽你的责任和义务,擦掉灰尘就是擦掉你的业障,扫除垃圾就是扫除你的烦恼。你的家人都是你的亲人,都是你的父母众生、儿女众生,都是你的金刚道友,要关心他们,照顾他们,尊重他们,不要伤害他们,怨恨他们。
各有各的因缘,各有各的福报,你执着什么,什么就会伤害你,你执着谁,谁就会让你伤心,一切都要看成如梦如幻,放下所有的妄念,但放下不是放弃,该做的还要去做,还要做好。人生就如同一场戏,戏已经开场了,你就要演下去,但是你要明明白白、清清楚楚的知道,你是在演戏,哪里有真的夫妻?哪里有真的儿女?既要演好你的角色,又不要假戏当真,其实人间并不是我们的老家,众生只不过是匆匆过客而已,有什么可执着的,有什么可计较的,少说一句又能怎样?退一步又能怎样?
凡事不要只考虑自己,要多为对方考虑。只有去掉了自私、自利、自爱,你才能够自在。当你真正有了慈悲心、菩提心,你如理如法地修,真心诚意地去做,别人自然会尊重你,喜欢你。你怎样对待别人,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,不要总是怨天尤人,不要总是挑别人的毛病,看别人不顺眼,不要总想去改变别人,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,修好自己的心,一切境都会随心转。
当你以宽阔的胸怀容纳一切,包容一切的时候,你就不会有想不通的事,看一切人都是好人,看一切事都是好事,看一切境都是好境,你如果能经常查找自己的缺点,能不断地去掉我执,这就是修行,否则修什么呢?
其实,修行和生活,工作并不矛盾,佛性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,然而人们陷入了繁忙的事务,到处奔走寻求,忘记、失落了自我,不知道最重要的、最宝贵的东西应该从自心中寻找。佛就在心中,真正的佛就是自己的心。我们一定要有信心,信心有多大,成就有多大。认真学,坚持修,好好学,好好修,今生一定能够解脱,今生一定能够成佛。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
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
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